深夜鱼塘 | 看着这么多游戏老 IP,感觉自己可以一直玩下去

全文约 1800 字,阅读只需要 4 分钟。

最近一段时间可以说是游戏业界老牌 IP 的新作集中爆发期,《仙剑奇侠传 7》、《帝国时代 4》,还有《密特罗德 生存恐惧》,每一个从诞生到今天都超过20年时间,1997 年初次登场的《帝国时代》系列已经是这三位里面的小兄弟,另外两位大哥都比它资历更老,而对于如今的很多玩家和读者来说,1997 年可能遥远得像是上古时代,很多人根本无法想象当年的游戏形态与游戏产业是什么样子。

游戏圈系列化作品太多的现象其实一直为人所诟病,被看做是游戏公司普遍采取保守策略,不思进取、不肯冒险开拓新品牌的恶果,不过今天想讨论的不是这件事,而是作为一种娱乐形式,游戏作品,特别是系列化之后在市场上成功生存下来的作品们,比起电影、小说、漫画等传统娱乐形式,似乎更容易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可以陪伴受众更长的时间。

首先商业电影无疑受时间流逝的影响最大,最明显的例子如哈利·波特系列。其实在小说里从第一部到第七部一共只过了 6 年时间,哈利从11 岁成长到 17 岁,青春期都还没过完。

而真人系列影片的上映日期横跨长达 10 年,以 1989 年出生的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为例,也就只有在前三部的时候主演年龄与角色年龄基本符合,从「火焰杯」开始变得不太对劲,到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开拍时丹尼尔已经快过 20 岁生日,虽说比原作年龄没大几岁,但欧美人的体貌特征普遍比实际年龄偏大,在镜头上看他明显已经是个 20 多岁的小伙子了。

另外还有几位主演的变化更是离谱,比如纳威·隆巴顿的扮演者马修·路易斯在第一部里还是个龅牙小胖子,到最后一部已经是身高 183cm 的肌肉型男。

真人电影毕竟受客观条件限制,那么虚构的小说、漫画等等会好一些吗?理论上是,不过绝大多数的系列小说、连载漫画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跟作者本人深度绑定。在作者的整个职业生涯里可能会高强度产出海量的系列作品,可作品一旦完结、作者一旦封笔或是遭遇什么意外变故,系列品牌的生命力就只能靠其他形式再延续下去了。

当然,像福尔摩斯系列、《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种 IP 常青树每隔几年就会被拿出来翻拍,卷福版的《神探夏洛克》电视剧更是改编作品里的佼佼者。大中华地区的武侠剧只需要守着金庸那十几本书,感觉再吃个几百年都没问题,似乎也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是说改编作品就一定不好,但是讲道理的话,作为受众你是愿意看到基于原作的衍生品,还是更希望原作者本人不断拿出新的章节或是新的续篇?至少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但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生老病死,谁也逃不过。

谁知道《神雕侠侣》电视剧有几个版本?

而除了少数系列以外,系列游戏 IP 至少在两个维度上有优势,第一是以玩法为核心,动作、文字冒险、RPG、RTS,其他很多元素可以有变化,比如美术风格、画面技术、平台、操作方式等等,但玩法核心一般不会发生剧烈的改变,24 年前的《帝国时代》是个养农民种田打仗的游戏,现在的《帝国时代 4》归根结底还是这几个元素,只不过内容更丰富一些,画面更好一些。如果你从 20 多年前就喜欢这样的游戏形式,现在重新捡起来,还是能获得差不多的体验,同时核心玩法之外的其他内容还会有显著的进步。

第二是与首创者的绑定有逐渐放松的大趋势,专业化、流水线化、团队化的制造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也是游戏产品区别于个性化小说、漫画产品的一大特点,曾几何时那种将制作人当明星代言人培养的做法已经显示出诸多弊端,正被越来越多的游戏公司所抛弃。例如和《潜龙谍影》系列深度绑定的小岛秀夫与科乐美的惊天决裂,作为《魂》系列制作核心的宫崎英高也不是每一部都亲力亲为,背后的年轻执行制作人才是干活的主力。

像《鬼泣》、《传说》、《生化危机》等系列作品则都比较成功地完成了去核心的系列化,并且用成绩证明,只要品质过硬、玩法有亮点,依然能够获得玩家的认可。如果把游戏形容为端上桌的一盘菜,那么从大众化的角度来看,厨子是谁固然有一定影响,但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更看重菜的口味如何,只要能保持高水准的出品,饭店老板你爱换几个厨子是你的自由。

当然,一个游戏系列在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比如编剧吃书,玩法瞎改,品质拉胯等等,也确实有无数的游戏系列在这短短几十年时间里逐渐消失,但从长远来看,游戏依然是一种充满创造力和惊喜,值得让人产生期待与想象的娱乐形式,我愿意一直玩下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